看了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二稿,总体来说,觉得中心区域的规划还是不能令人满意,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:
一、建议突出中心区域的文化功能,调整行政楼、礼堂位置
学校中心区域即以中心广场为核心、以校园主干道为主轴的规划布局,应是文化功能最突出、文化氛围最浓厚、文化活动最集中的区域,建议以主入口为起点,沿主干道至中心广场依次规划“大学精神墙”(正面镌刻校标、大学精神、校训,背面镌刻校歌)、“国旗台”;在中心广场北侧的主干道轴线上,利用逐步抬升的地势,规划一可作主席台或舞台的平台(面向中心广场);在主干道北端,规划行政楼。目前规划中的礼堂,建议设置在行政楼后面。这样,整条主干道从主入口到行政楼,一气贯通,中间没有阻隔,
目前行政楼规划为面向西方,且偏离校园中心,不妥。建议与图书馆位置对调,即置于主广场西侧,主楼面向中心广场及水体。理由:(1)使学校行政主楼居于校园中心位置,体现中心聚能功能,且靠近中心广场和礼堂,使用更加方便;(2)符合“前照后靠”、“坐实朝空”及“坐西向东为尊”的中国传统建筑理念。同时,建议在主楼与中心广场之间规划国旗台;在中心广场与师道堂之间规划一面宽大的大学精神墙(正面镌刻校标、大学精神、校训,背面镌刻校歌)。主楼后侧可规划一块停车区。
图书馆位置调整后,正面向南,前方有水体,东侧有小山峰,环境更加优美、清静。
二、建议统一教学单位用房面积标准
教务处曾经征求过各教学单位规划新校区用房面积的意见,但因没有提供相对统一的规划标准,各教学单位提出的意见肯定差异较大,今后会造成厚此薄彼的议论或产生相互攀比的争议。为此,建议对各教学单位(不含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大学外语教学部及体育、艺术类学院)规划用房面积按学生规模制订统一标准(其中应包括教室、专业实验实训室、资料室、会议室及其它教学行政办公用房)。如:今后5年内,学生规模(含研究生)在500人以下的,按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规划设计;学生规模在500—800人的,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规划设计;学生规模在800—1000人的,按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规划设计;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的,按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规划设计。
三、建议调整文科楼群
1.历史与政治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、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,拥有本科生近千名、硕士研究生300余名,今后几年内,学院研究生人数将大幅增加,因此,目前规划中的历政学院楼明显偏小。所以,建议增大历政学院楼的建筑面积至1万平方米左右。鉴于规划图中现历政学院位置受限(前有大道,后有山体),建议将历政学院楼设置于校区内环道南侧、文科博物馆西侧缓坡上。
2.目前规划中未见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大学外语教学部等单位,建议将现规划中的历政学院楼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大学外语教学部及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用房。
3.学校现有省级研究基地4个,在建国家级研究基地1个,未来肯定还会增加,但目前规划中未见安排研究基地用房。因此建议在规划图中外语学院楼南面、校园内环道路南侧规划1幢研究基地楼,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。
4.考虑到今后可能还会增设新的文科学院,在文科楼群中应至少规划预留1幢8000平方米的学院楼,以利今后扩展建设。
四、建议调整学术交流中心与会议中心位置
学术交流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外服务,规划中的位置距离校园入口较远,出入肯定不便。而规划中的会议中心则紧邻入口,干扰可能较大。建议将目前规划中的学术交流中心与会议中心位置对调。这样,既有利于学术交流中心功能的发挥,又使会议中心处于干扰相对较小的位置。
五、建议在校园东侧增加规划科研三产用房
目前规划中只在校园西侧规划了科研三产用房,东侧完全没有。而校园东侧北段有空余地块,因此,建议在校园东侧北段、现马鞍山东麓一线规划一些科研三产用房,以利今后的三产开发。
以上建议,仅供参考!
朱健华
2010年12月2日